law.png

現今的數據更多樣、更複雜,數據收集和分析變得越來越重要!受到Facebook醜聞的影響並未消退,個人資料外洩的問題依然令消費者疑慮。今年國內個資外洩案件頻傳,銓敘部驚傳59萬筆文官個資外洩,接著傳出1111人力銀行20萬筆求職者個資外洩,及知名訂房網Booking.com疑似個資外洩,228名國人被詐騙損失金額高達3362萬元。業者行銷時應該減少消費者疑慮,1.明確的隱私政策,以便消費者可以閱讀、關心使用內容及方法。2.要個人化僅使用有意義的、有用的數據,不要引發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。

個資外洩息事真能寧人嗎?
Booking.com案件令人失望的是,刑事局165反詐騙專線自今年5月起就陸續接獲民眾投訴,Booking.com已連續21週上榜,上榜次數高居各類電商平台之冠,顯見其資安防護出現漏洞,警政署刑事局遲至106日才公布真相,呼籲民眾慎選資安防護機制完善的電商。接著刑事局於108日與Booking.com合作夥伴反詐欺部門,召開了2小時視訊會議達成共識為,個資外洩究竟是資安漏洞,還是特定的旅館外洩,待Booking荷蘭總公司清查後確定。
 

台北市林姓醫師被騙走164萬餘元,該案例為接獲假冒Booking.com客服人員的詐騙電話,偽稱因系統異常造成重複下單和扣款,將通報銀行協助處理。這樣的案件顯然是組織犯罪,令人好奇的是,刑事局為何研判Booking網站資安防護有漏洞後,卻能接受『多次行文、發電郵要求改善都未獲回覆』這樣的結果,只能請交通部協助聯繫,獲得台灣分公司客服人員的回應。為何刑事局沒有主動行使調查權?不查訪台北辦公室?不約談相關人員?而僅是等待業者協力廠商說明原因?
 

我們應該探討的是,政府是否有責任查核個資外洩的原因,並要求業者負起賠償責任?近日訂房網站造假事件持續發生,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(CMA)進行調查,領導品牌包含 Expedia Booking.com 都涉嫌使用假訊息來欺騙消費者,CMA嚴格要求限期改善。根據台灣高等法院的公告,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7條規定,民眾只要確認個人資料遭業者外洩,即使無任何損失,仍可向業者求償210萬元,單一外洩事件求償上限是2000萬元。這起案件政府是否有責任查核個資外洩的原因,並要求業者負起賠償責任?

arrow
arrow

    酷哥康sir 談行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